时间:2023-01-12 22:00:36 | 浏览:567
周姓是中华民族的十大姓氏之一。自古公直父率姬姓部落为避狄、戎之乱而迁至陕西岐山,建立周国,这便孕育了泱泱之大姓——周姓,是以古公直父被尊为周氏之始祖。
周姓自先秦时期得姓以后,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。以后又因不同原因而迁徙到全国各地,并在当地形成了相当影响的世家望族。先后出现了汝南、沛国、陈留、寻阳、临川、河间、华阴、清河、昭州、武功、泅水、绍兴等著名的郡望。而在潮汕地区,周姓的著名郡望,当推峡山之周姓,素有“峡山周”之誉。
(潮南祥符塔、图片来自网络)
在潮汕地区,周姓最多的要数潮阳,而在潮阳,周姓最多的则是峡山,约占潮阳周姓人口的二分之一。
(潮南峡山、图片来自网络)
周姓传人潮汕,主要有两支:一支是湖南道州的周敦颐派系;一支则是福建漳州的周匡物派系。在这两支派系中,影响最大的是湖南道州的周敦颐派系。
(周敦颐)
周敦颐(1017至1073),北宋哲学家、理学家和文学家,湖南道州营道人(今湖南道县),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。公元1071年任广东转运判宫,曾一度旅居潮阳。周敦颐的第七代裔孙周梅叟(1211至1265)于淳右三年(1243)知潮州,至宝右四年(1256)秋升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、转运判官,历时十四年。十几年的潮汕生涯,给这位外地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,在他心目中,潮汕乃天府之国。他离开潮汕之后,仍念念不忘潮汕,于景定五年(1264)偕三位胞弟定居于潮阳新兴乡之泗港(即今峡山镇之桥东),在这里生儿育女,繁衍后代。现在潮阳和惠来的周姓大多出自周宣道及周梅叟之后,是以潮阳及惠来的不少周姓,皆视峡山为周氏之滥觞,并奉周梅叟之祖父周宣道为其始祖,周梅叟为三世祖。
自周宣道及周梅叟在峡山创祖之后,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壮大,周姓逐步成为颇有影响的潮汕姓氏之一,人才辈出。
周东墅,是周宣道的第六代裔孙,后由峡山的东宅迁至胪岗的溪尾,并在那里建房置业,安家落户,成为富甲一方的富户人家。现在在潮阳胪岗镇溪尾村内,善存有周东墅创建的储藏商品的“大涂库”。其墙高5米,墙厚0.4至0.7米,涂库寨墙周围长数百米。在涂库的东、西、北面各开有库门,门顶建有碉楼,碉楼上有枪眼、箭眼和了望台,做防盗防袭之用。涂库内建有10座“下山虎”和8座厝包及2眼水井。这座大涂库建于明初,其储藏容量为一千多石,是现存潮汕地区最早最完善的大涂库。其曾在兵乱天灾时发挥过重要作用,这对研究潮汕地区早期商品的贮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。
(周光镐)
周光镐(1536 1616),明黄陇都桃溪(今峡山桃溪村)人。嘉靖四十三年(1564)举人,隆庆五年(1571)进士,并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兼任象山县知县。万历三年(1575)升任南京户部主事,后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吏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秋致仕归家。归家后在峡山筑建农明草堂,讲学授徒。其著述有《明农山堂集》、《正俗会约》、《出峡草》、《武经考注》、《兵政集训》、《韩子选抄》及《周氏宗乘》等。
在近现代,峡山周姓出现一批著名的画家、学者和实业家,更活跃在中外的社会舞台上。
来源:行走潮汕
周氏源于姬姓,是黄帝的后裔,也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。研究显示,周姓人口已达到2500多万,约占全国人口的 2.03%,是全国第九大姓,湖南居住周姓总人口的10%,为周姓第一大省。周姓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北四省,约占周
周姓,是我国第九大姓氏,是以氏族和国名作姓氏。周姓起源于今天陕西渭河平原,随着周朝的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,周氏也开始大举地繁衍,成为名门望族,魏晋南北朝开始后,周姓随着中原士族大举南迁。晚清时期,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湖南、
周姓,是贵州人口大姓,排名第9位,约有80多万人。周姓属于以氏族和国名作氏,最初发源于陕西渭河平原地区。古今绝大多数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始祖,也有人尊黄帝之臣周昌、周文王姬昌或者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。当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
起源一:周姓源于周昌、姬姓、少数民族、以及其他姓氏。周姓的最早出现,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期。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,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。起源二:在唐玄宗时,有姬氏因避帝名讳,故而改姓周。元时,有苏氏改姓周的。唐末有叫成纳的
周姓是中华民族的十大姓氏之一。自古公直父率姬姓部落为避狄、戎之乱而迁至陕西岐山,建立周国,这便孕育了泱泱之大姓——周姓,是以古公直父被尊为周氏之始祖。 周姓自先秦时期得姓以后,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。以后又因不同原因而迁徙到全国各地,
一个古老、朴素、清正的村庄,学风至上、知足常乐、甘于清心寡欲的生活,是所有江头洲村人的平生追求。这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精神境界。我与古村面对面,无异于一次精神洗礼和深情对话。无论我走到哪里,这场对话和洗礼,都将在我的心灵打上深深的印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