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1-12 22:00:21 | 浏览:42
周姓,在北宋流传的“百家姓”中排名第五,在2019年统计中排名第10,一直是中国“十大姓”之一。
最早的“周”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,《甲骨文合集》、刘鄂《铁云藏龟》等都收含“周”字的卜辞。根据考察,最早的“周”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,田里种满了庄稼。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,从字的形象上看,大概与史籍中所称的井田有一定的关系。
周姓的主源来自姬姓。清代康熙十七年(1678)刊行的浙江《山阴前梅周氏族谱・序》说:“姬姓于前,周姓于后。”而姬姓何时分出周姓?综览古籍,有以下三说:周公旦次子说,周平王少子说,周赧王后代说。
周姓的受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次子。此说最早见于东汉王符的《潜夫论》。该书卷九《志氏姓》说:
周室,指周王室,即周王朝。该书接着又说:
也就是说,周公旦、召公奭二人的庶子,继承父亲的采邑,以父亲采邑的租税为薪俸,世袭为周天子的公卿,所以,周王朝的周公、召公代代相传,连绵不绝。
按照古代宗法理论,“别子为祖”,周公旦的次子,于是成为周姓的始祖。次子的“世嫡”(长子),于是成为周姓的大宗。
周公旦有八子,除长子就封于鲁国、次子采邑在周原以外,其余六子的食邑(采邑)分别在“凡、蒋、邢、茅、胙、蔡”六小国,这六子后来分别成为凡、蒋、邢、茅、胙、蔡六姓的始祖。除长子伯禽外,周公旦有庶子七人,既然后面六个庶子分别成为六个姓的受姓始祖,那么次子(第二子)也当然成为受姓始祖。
周姓主源的另一说,周姓的受姓始祖是周平王的庶子。此周说最早见于三国吴国谢承摆的《后汉书》(原书已散佚,存有佚姓文),该书记载西汉周燕的身世说:
南朝刘宋范晔撰的《后汉书》也记载周燕说:
这两段起记载,是现存关于周姓起源于周平王之子之说的最早资料。唐宋以来的姓氏书,大多采取《后汉书》之说。唐代林宝撰的《元和姓篡》卷五,介绍汉代汝南郡周姓的来源说:“周平王次子秀,别封汶川,因家焉,汉汝南侯周仁徙汝南。”
《新唐书》记载周姓的世系时说:
根据《新唐书》的记载,周姓从姬姓中分出,是始于周平王的少子烈。到秦朝时,周姓成为汝南的著名姓氏。西汉王朝建周立后,周仁因为汝坟地势低温,迁至汝南郡郡治安城县。
如上所述,周姓起源于周朝,有两个主要来源,一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次子的后代,二是东周初年周平王次子或少子的后代。除上述两个主源外,还有第三个主源,即东周末年周赧王的子孙。
六朝宋朝何承天撰《姓苑》说:
这条材料说明赧王后代为周姓来源之一。唐代林宝撰《元和姓纂》,介绍“汝南”周姓为“周平王次子”的后代,又介绍“沛国”周姓说:“赧王之后”北宋陈彭年等撰《广韵》介绍“周氏”说:
这两本书在介绍周姓来源时,将周平王之子与周赧王之后并提,说明两者均为周姓来源。
周赧王原姓姬,名延,生卒年不详。他在天子位59年。公元前256年(周赧王五十九年,秦昭王五十一年),秦昭王灭周朝,周赧王被废为庶人。东周秦汉之际,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。周赧王变为庶人时,至少已有70多岁。《广韵》说:“黜为庶人”后,“百姓称为周家,因而氏焉”,估计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不会由姬姓改为周姓,而是他的儿子们根据“百姓称为周家”,因而改为周姓。